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動態

衛生部等15部門關于印發《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年)》的通知

發布時間:2012-5-23      閱讀次數:3692

衛生部等15部門關于印發《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年)》的通知

衛疾控發〔2012〕3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廳(局)、發展改革委、教育廳(教委、局)、科技廳(科委、局)、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民政廳(局)、財政廳(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人事、勞動保障)廳(局)、環境保護廳(局)、農業(農牧、農村經濟)廳(委、局)、商務主管部門、廣播電影電視局、新聞出版局、體育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監督管理局):

為積極做好慢性病預防控制工作,遏制我國慢性病快速上升的勢頭,保護和增進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衛生部等15部門聯合制定了《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年)》(以下簡稱《規劃》),F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各地、各部門的工作實際認真組織實施,切實落實各項政策和保障措施,保證《規劃》目標如期實現。

 

衛生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教育部 

科技部      工業和信息化部      民政部

財政部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環境保護部 

農業部        商務部       廣電總局

新聞出版總署  體育總局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二○一二年五月八日

 

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

(2012-2015年)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積極做好慢性病預防控制工作,遏制我國慢性病快速上升的勢頭,保護和增進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我國慢性病流行和防治情況,特制定《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年)》。

一、背景

影響我國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常見慢性病主要有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慢性病發生和流行與經濟社會、生態環境、文化習俗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關。伴隨工業化、城鎮化、老齡化進程加快,我國慢性病發病人數快速上升,現有確診患者2.6億人,是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慢性病病程長、流行廣、費用貴、致殘致死率高。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已經占到我國總死亡的85%,導致的疾病負擔已占總疾病負擔的70%,是群眾因病致貧返貧的重要原因,若不及時有效控制,將帶來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

國內外經驗表明,慢性病是可以有效預防和控制的疾病。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群眾健康意識提高,為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礎。多年來在我國局部地區和示范地區開展的工作已經積累了大量成功經驗,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慢性病預防控制策略和工作網絡。但是,慢性病防治工作仍面臨著嚴峻挑戰,全社會對慢性病嚴重危害普遍認識不足,政府主導、多部門合作、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尚未建立,慢性病防治網絡尚不健全,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十二五”時期是加強慢性病防治的關鍵時期,要把加強慢性病防治工作作為改善民生、推進醫改的重要內容,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盡快遏制慢性病高發態勢。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合作、社會參與。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精神為指導,逐步建立各級政府主導、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的跨部門慢性病防治協調機制,健全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醫院分工合作的慢性病綜合防治工作體系,動員社會力量和群眾廣泛參與,營造有利于慢性病防治的社會環境。

(二)堅持突出重點、分類指導、注重效果。充分考慮不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流行程度,制定適合不同區域的具體防治目標和控制策略,關注弱勢群體和流動人口,提高慢性病防治的可及性、公平性和防治效果。

(三)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重心下沉。以城鄉全體居民為服務對象,以控制慢性病危險因素為干預重點,以健康教育、健康促進和患者管理為主要手段,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防治作用,促進預防、干預、治療的有機結合。

三、目標

進一步完善覆蓋全國的慢性病防治服務網絡和綜合防治工作機制,建立慢性病監測與信息管理制度,提高慢性病防治能力,努力構建社會支持環境,落實部門職責,降低人群慢性病危險因素水平,減少過早死亡和致殘,控制由慢性病造成的社會經濟負擔水平。到2015年達到以下具體目標:

——慢性病防控核心信息人群知曉率達50%以上,35歲以上成人血壓和血糖知曉率分別達到70%和50%。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覆蓋全國50%的縣(市、區),國家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覆蓋全國10%以上縣(市、區)。

——全國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下降到9克以下;成年人吸煙率降低到25%以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到32%以上;成人肥胖率控制在12%以內,兒童青少年不超過8%。

——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規范管理率達到40%,管理人群血壓、血糖控制率達到60%;腦卒中發病率上升幅度控制在5%以內,死亡率下降5%;

——30%的癌癥高發地區開展重點癌癥早診早治工作。

——40歲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控制在8%以內。

——適齡兒童窩溝封閉覆蓋率達到20%以上,12歲兒童患齲率控制在25%以內。

——全人群死因監測覆蓋全國90%的縣(市、區),慢性病及危險因素監測覆蓋全國50%的縣(市、區),營養狀況監測覆蓋全國15%的縣(市、區)。

——慢性病防控專業人員占各級疾控機構專業人員的比例達5%以上。

四、策略與措施

(一)關口前移,深入推進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充分利用大眾傳媒,廣泛宣傳慢性病防治知識,寓慢性病預防于日常生活之中,促使人們自覺養成良好的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衛生部門建立國家和省級慢性病信息和知識權威發布平臺,定期發布健康核心信息,配合廣電、新聞出版等部門,組織主要媒體設立健康專欄,科學傳遞慢性病防治知識;各級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工商聯、老齡委和各類社會學術團體發揮各自優勢,按照規范信息,有組織地開展公益宣傳和社會動員活動。

科學指導合理膳食,積極開發推廣低鹽、低脂、低糖、低熱量的健康食品。農業部門調整和改善食物生產結構,引導生產安全、營養、方便、多樣的農產品;工業和信息化部門引導并支持食品加工企業改進生產工藝,推動實施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促進健康食品開發和生產;商務部門倡導和鼓勵食品銷售企業開設健康食品專柜,引導消費者選擇健康食品;食品企業、集體供餐和餐飲單位組織業務骨干人員學習掌握合理營養膳食知識并知曉不良飲食危害,逐步推行營養成份標識,提供健康食品和餐飲。

積極營造運動健身環境。體育部門加強群眾性體育活動的科學指導,逐步提高各類公共體育設施的開放程度和利用率;教育部門保證中小學生在校期間每天至少參加1小時的體育鍛煉活動;環境保護部門加強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強化環境污染綜合治理;機關、企事業單位建立工間操制度;社區積極推廣健康生活方式指導員和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模式。

切實加強煙草控制工作,履行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推動地方加快公共場所禁煙立法進程和國家層面法律法規的出臺。繼續加大控煙宣傳教育力度。全面推行公共場所禁煙,黨政機關、醫療衛生機構、教育機構等要率先成為無煙單位。鼓勵醫療機構設立規范的戒煙門診,提供臨床戒煙服務,加強對醫務人員的培訓,提高戒煙服務能力和水平。宣傳過量飲酒危害,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二)拓展服務,及時發現管理高風險人群。擴大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內容和覆蓋人群,加強慢性病高風險人群(血壓、血糖、血脂偏高和吸煙、酗酒、肥胖、超重等)檢出和管理;鶎俞t療衛生機構要全面履行健康教育、預防、保健、醫療、康復等綜合服務職能,建立規范化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及時了解社區慢性病流行狀況和主要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健康教育,免費提供常見慢性病健康咨詢指導。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對35歲以上人群實行首診測血壓制度。80%以上的鄉鎮衛生院開展血糖測定,30%以上的鄉鎮衛生院開展簡易肺功能測定,4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20%的鄉鎮衛生院開展口腔預防保健服務。政府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積極推行健康體檢制度,將慢性病核心指標和口腔檢查作為必查項目,建立動態管理檔案,加強指導管理。有條件的機關、單位建立健康指標自助檢測點,提供體格測量簡易設備。零售藥店在慢性病防控宣傳教育中要發揮積極作用。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單位醫務室對健康體檢與篩查中發現的高風險人群,進行定期監測與隨訪,實施有針對性的干預,有效降低發病風險。各級疾病預防控制、健康教育機構開發并推廣高風險人群發現、強化生活方式干預的適宜技術,并進行督導和評價。

開發癌癥高發地區重點癌癥篩查適宜技術,開展早期篩查和治療,結合國家免疫規劃政策,加強對癌癥高風險人群乙型肝炎、人乳頭瘤病毒等疫苗的預防接種。有條件的地區開展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腦卒中高風險人群發現和干預工作。

(三)規范防治,提高慢性病診治康復的效果。心腦血管病、腫瘤、糖尿病等專病防治機構要推廣慢性病防治適宜技術,及時對本機構各級?圃\治從業人員進行診治規范培訓,逐步實現慢性病的規范化診治和康復。各級各類醫院要嚴格遵照衛生行政部門制定的診療技術規范和指南,完善?漆t師的專業化培訓制度,注重康復治療的早期介入。在提供規范化診斷、治療和康復的同時,要加強對患者及家屬的咨詢指導和科普宣傳。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加強高血壓、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病患者管理服務和口腔保健服務,對癌癥患者開展隨訪和康復指導等工作,積極推廣兒童窩溝封閉等口腔疾病預防適宜技術。隨著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投入的增加,不斷拓展服務范圍,深化服務內涵,積極推廣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模式,努力提高患者規范管理率和控制率。積極探索全科醫生家庭服務模式。

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堅持中西醫并重,充分發揮中醫藥“簡、便、驗、廉”和“治未病”的特點。衛生部門要進一步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適當增加基本藥物目錄中慢性病用藥品種,建立基本藥物短缺監測信息處理協同機制,完善國家基本藥物儲備制度,確保為慢性病患者提供適宜的治療藥物。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要嚴格審批慢性病防治藥品,加強監督檢查,確保藥品安全。

(四)明確職責,加強慢性病防治有效協同。完善慢性病防控網絡,優化工作格局,整合專業公共衛生機構、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功能,打造上下聯動、優勢互補的責任共同體,促進慢性病防治結合。衛生行政部門要創新工作方式,提高管理水平;省市縣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公立醫院設置專門科室和人員,履行慢性病防治工作職責;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強化慢性病防控職能,提高服務能力。

建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院、專病防治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分工負責和分級管理機制,明確職責和任務。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專病防治機構協助衛生行政部門做好慢性病及相關疾病防控規劃和方案的制定和實施,提供業務指導和技術管理;醫院開展慢性病相關信息登記報告,提供慢性病危重急癥病人的診療、康復服務,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慢性病診療、康復服務提供技術指導;建立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之間的雙向轉診機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負責相關慢性病防控措施的執行與落實。

健康教育機構負責研究慢性病健康教育策略方法,傳播慢性病防治核心信息,并指導其他機構開展慢性病健康教育活動。婦幼保健機構負責提供與婦女兒童有關的慢性病預防咨詢指導。

(五)抓好示范,提高慢性病綜合防控能力。積極創建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注重開展社區調查診斷,明確本地區主要健康問題和危險因素,應用適宜技術,發展適合當地的慢性病防控策略、措施和長效管理模式。各地要定期總結推廣示范區建設經驗,帶動慢性病綜合防控工作。到2015年,全國所有省(區、市)和東部省份50%以上地級市均建有國家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

充分發揮各級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和各地現有的健康促進工作委員會的作用,豐富和深化衛生創建活動的健康內涵。以衛生創建、健康創建為平臺,加強慢性病綜合防控的組織協調,將慢性病防控作為衛生城鎮考核標準和健康城市及區域性健康促進行動的重要內容,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的地區須建成1個以上國家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通過政策引導,改善環境質量,增加綠地面積和健身場所,建設健康環境;促進合理膳食、適量活動、控煙限酒,培育健康人群。

繼續推進省級地方政府與衛生部開展慢性病綜合防控合作項目,通過省部共建,在慢性病綜合防控的政策研究、宣傳教育、干預控制、監測評價、能力建設、科研攻關和國際交流等方面進行深入合作,共同提高項目合作省份的慢性病綜合防控水平。

(六)共享資源,完善慢性病監測信息管理。統籌利用現有資源,提高慢性病監測與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慢性病發病、患病、死亡及危險因素監測數據庫,健全信息管理、資源共享和信息發布等管理制度。逐步建成慢性病綜合監測點,規范人口出生與死亡信息管理,組織開展轄區腦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惡性腫瘤發病及死因登記報告。建立慢性病與健康影響因素調查制度,定期組織開展慢性病及危險因素、居民營養與健康等專項調查。結合居民健康檔案和區域衛生信息化平臺建設,加強慢性病信息收集、分析和利用,掌握慢性病流行規律及特點。

(七)加強科研,促進技術合作和國際交流。加強慢性病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轉化醫學研究?萍疾块T在相關科技計劃中加大對慢性病防治研究的支持,提高慢性病防治的科技支撐能力。加強慢性病防治研究和轉化基地建設,重點加強慢性病防治技術與策略、診療器械、新型疫苗和創新藥物的研究,開發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具,加強科研成果轉化和利用,推廣慢性病預防、早診早治早康和規范治療等適宜技術。

加強國內外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慢性病防治全球行動,與國際組織、學術研究機構和院校在人員培訓、技術合作和科學研究等方面開展廣泛協作。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交流,建立合作共贏的國際合作機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推進規劃實施。各地將促進全民健康作為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的新戰略,融入各項公共政策,加強對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組織領導,將慢性病防治工作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建立目標責任制,實行績效管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國家癌癥中心、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制訂專項行動計劃,指導各地推進規劃實施。各地要圍繞規劃總體目標和重點工作,結合實際,制訂本地防治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認真研究推進規劃目標實現的政策和措施,切實解決防治工作中的問題和困難,落實政策保障、人員配備、資金投入、監督獎勵等措施,大力加強社會動員,努力形成政府社會防治工作合力。

(二)履行部門職責,落實綜合措施。加強部門間協調溝通,建立慢性病防治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健全分工明確、各負其責、有效監督的工作機制,協調解決慢性病防治工作重大問題,落實各項防治措施。

衛生部門制訂慢性病防治方案,將慢性病防控作為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核心內容,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與公共衛生服務的銜接,實現防治有效結合。研究建立慢性病綜合防控重大專項,做好組織協調、技術指導、健康教育與行為干預、預防治療和監測評估。評價防治效果,推廣適宜技術,指導社會和有關部門開展慢性病預防工作。

發展改革部門將慢性病防治相關內容納入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加強慢性病防治能力建設,保障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基本條件。

教育部門將營養、慢性病和口腔衛生知識納入中小學健康教育教學內容,監督、管理和保證中小學生校園鍛煉的時間和質量。

民政部門進一步完善貧困慢性病患者及家庭的醫療救助政策,逐步加大救助力度,對符合當地醫療救助條件的,積極納入醫療救助范圍。

財政部門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及疾病譜的轉變和疾病負擔的變化,安排必要的慢性病防控經費。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積極完善基本醫療保險政策,做好基本醫療保險與公共衛生服務在支付上的銜接,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減輕參保人醫療費用負擔。

體育部門貫徹落實《全民健身條例》,積極推行《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指導并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

科技、工業和信息化、環境保護、農業、商務、廣電、新聞、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等部門要按照職能分工,密切配合、履職盡責。

(三)增加公共投入,拓寬籌資渠道。建立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社會多渠道籌資機制。發揮公共財政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基礎作用,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慢性病流行程度,不斷增加公共財政投入,逐步擴大服務范圍,提高服務標準,加大對西部和貧困地區慢性病防控工作支持力度,完善投入方式,評估投入效果,提高資金效益。鼓勵社會各界投入,引導國際組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積極參與,為防控慢性病提供公益性支持。

(四)加強人才培養,提高服務能力。實施衛生中長期人才規劃,建設一支適應慢性病防治工作需要的醫學專業與社會工作相結合的人才隊伍。加強基層慢性病和口腔疾病防治實用型人才培養,提高基層醫療衛生人員服務能力,切實加強政策保障,使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引得進、用得上、留得;加強慢性病防治復合型人才培養,特別注重培養既掌握臨床醫學技能又熟悉公共衛生知識的人才,在全科醫生、住院醫師和公共衛生醫師規范化培訓中,強化慢性病防治內容,提高防治技能;加強對康復治療人員的培養力度,提高慢性病患者的康復醫療服務水平,降低慢性病致殘率和殘疾程度;加強學術帶頭人和創新型人才培養,全面提高慢性病科學防治水平。鼓勵和支持社會工作人才參與慢性病防治工作。

(五)強化監督監測,實行考核評價。建立規劃實施情況監測通報制度,制定規劃實施監測指標體系,加強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問題,不斷完善政策。實行規劃實施進度和效果考核評價制度,衛生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建立評價體系,針對規劃落實情況,組織開展考核評價,科學分析投入產出效益,綜合評價政策措施效果。

 

 

返回>>Top

 

流量統計代碼
-x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